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关注 > 正文内容

今日出伏,建议“1要吃,2不做,忌3样” 顺应天时养护身心

2周前 (08-19)热点关注32

   今日出伏,建议“1要吃,2不做,忌3样” 顺应天时养护身心!凉风悄然越过窗棂,日历翻至六月二十六——今年三伏天正式退场之日。夏末秋初的微妙转折,在这一呼一吸的晚风里埋下伏笔。出伏不仅是暑热的撤退令,更是古人顺应天时、调养身心的智慧起点。此时牢记“要囤润燥食材、吃鸭肉和茯苓糕、忌贪恋凉寒、暴晒劳形和熬夜伤神”,正是承袭这古老智慧,为健康平稳入秋铺路。

  

   出伏之后,天地间燥气日盛,最易伤肺耗津。秋梨、山药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等润燥生津的食材,是此时家中厨房的必备。它们性质平和,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咽痒、皮肤紧绷等不适。不妨趁此季初临,价格相宜,适量采买储备。一罐晶莹的蜂蜜,一袋饱满的百合,几颗水灵的秋梨,静静置于厨房一隅,守护家人一秋温润。

   鸭肉是滋阴养胃的佳品。民间素有“出伏吃只鸭,秋燥不用怕”的智慧。鸭肉性凉味甘,一碗醇厚的老鸭汤或几块酥嫩的焖烧鸭肉,不仅抚慰因苦夏而疲惫的脾胃,更能有效抵御初起的燥气。做法无需繁复,清炖或与冬瓜、萝卜同煨,取其本味精华,滋养效果更佳。

   茯苓糕是健脾祛湿的美味。长夏湿困虽渐退,脾胃仍需呵护。茯苓药食同源,其性平和,利水渗湿兼能健脾安神。将茯苓粉融入米糕或发糕中蒸制,便是古人应对换季脾胃不和的智慧结晶。一块温润清甜的茯苓糕下肚,如同为身体注入一股温和的推动力,助其顺畅过渡,唤醒脾胃活力。

   出伏后昼夜温差拉大,早晚凉意渐显。此时若依旧贪图冷饮、过度吹空调或洗冷水澡,极易使寒邪乘虚而入,引发感冒、腹泻,甚至埋下关节隐患。古人强调“秋冻”需有度,适时添衣,温水入口,让身体在温暖中缓缓适应秋凉,方为养生上策。今日出伏,建议“1要吃,2不做,忌3样” 顺应天时养护身心 今日出伏,建议“1要吃,2不做,忌3样” 顺应天时养护身心

相关文章

33岁抗癌博主小杨哥离世 与脑癌抗争一年后陨落!

   33岁抗癌博主小杨哥离世    【33岁抗癌博主小杨哥离世】4月28日凌晨,云南昭通33岁抗癌博主“小杨哥”(...

五一假期“开堵” 高速免费引拥堵高峰

五一假期“开堵” 高速免费引拥堵高峰

   明晚下班后,愉快的五一假期将正式开始,假期从5月1日持续到5月5日,共五天。这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,预计会出现拥堵情况。高德联合多部门发布了《2025年五一假期出行预测报告》,帮助大...

孙颖莎发言 身旁小朋友探头看 萌态十足引关注

孙颖莎发言 身旁小朋友探头看 萌态十足引关注

   近日,在五四青年颁奖典礼上,孙颖莎与小学生站在一起,显得非常和谐,画面十分可爱。当孙颖莎发言时,小朋友们纷纷探头注视她,网友们戏称这场景就像是自己见到孙颖莎一样。...

《百家讲坛》 20250430 食物的历史(第一部) 6 甜蜜的大麦

  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:大麦,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农作物之一,始终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。从关中平原的麦饭,到江南甜蜜的麦芽糖,再到雪域高原上的青稞糌粑,这株金色作物,不仅绘制了地域饮食图谱...

古代“牵手闺蜜”被网友围观 千年文物走红网络

古代“牵手闺蜜”被网友围观 千年文物走红网络

   近日,河南洛阳博物馆的一对牵手女陶俑在网络上走红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。这对陶俑属于北魏时期,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,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。   ...

孙俪新剧与董子健拥抱的戏火了 恰到好处的拥抱让网友真香!

   孙俪新剧与董子健拥抱的戏火了    【孙俪新剧与董子健拥抱的戏火了】近日,电视剧《蛮好的人生》正在热播,其中孙...